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洛阳: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航锂电全自动生产线 记者 曾宪平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发挥优势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和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奋斗目标,以郑洛新自创区洛阳片区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实施“双倍增”计划,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现代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日益显现,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有关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电力巡检智能机器人进行测试 记者 潘郁 摄

  龙头引领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一间面包车大小的金属防护箱体内,黑色射线源正对准平台上的工件悄无声息地进行扫描,高清晰三维图像在电脑上清晰呈现……近日,在洛阳中信成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项重要的工业检测正在有序进行。

  从中国首台检测精度达到3微米的320千伏微焦点工业锥束CT机,到中国首台桌面级高分辨工业CT机,成立仅一年多的中信成像公司,上演了成果转化从无到有、创新红利从小到大的生动实践。

  作为郑洛新自创区四大创新引领型项目之一工业CT项目产业化的示范企业,中信成像公司成果转化的加速推进,是洛阳自创区龙头效应的最好注脚。自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以来,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市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平台。

  清洛基地FGM01型高效成型打磨车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填补国产化空白;“世界第一转体桥”——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转体斜拉桥采用“洛阳造”球铰;河柴重工自主研制的新能源燃气发动机输出功率和热效率打破中国纪录……近年,洛阳自创区新产品“无中生有”,老产品“有中生新”,自主创新气象新!

  为了让河洛大地涌现更多转型升级新动能,我市将持续强化洛阳自创区这个“龙头”,优化“一区多园”建设布局,在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自贸区、自创区、高新区“三区融合”发展,推进空间、体制、功能、政策深度融合,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多要素联动,激活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在位于高新区瑞泽大厦的洛阳科技中介超市综合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正在为科技企业代表提供科技成果、技术项目转化交易等“一站式”科技中介服务 记者 潘郁 摄

  “倍增”提速创新力量壮大成长

  曾经“土得掉渣”的拖拉机,与高大上的5G技术相嫁接,会产生怎样的蝶变?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给出了答案。

  去年,该中心研制生产的“超级拖拉机I号”受邀参加国内首个“5G+智慧农机”示范应用和2019年度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秋季试验。结合5G网络,“超级拖拉机I号”的集群作业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后续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高水平创新,离不开高层次主体、平台赋能。近年,我市持续依托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以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承载、支撑和服务能力。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分别增至3293个和2332个,分别是“双倍增”行动前的2.44倍和2.41倍。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中心,引领洛阳企业勇登中国创新高峰。

  围绕持续发力“双倍增”行动,我市将统筹推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企业成长促进行动,培育引进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创新的优势企业群体。同时,我市将争取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平台在洛布局,在智能矿山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谋划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洛阳爱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新下线的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酸提取仪进行出厂检验 记者 潘郁 摄

  通道更畅成果转化提档加速

  喷雾消毒机器人、无感知人脸测温系统、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项科技抗“疫”新产品、新技术接连在洛问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洛阳力量。

  科技创新,重在转化。近年,我市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下“快进键”。

  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经认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经费补助,对新建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给予资金奖励;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权激励形式促其科技成果在洛转化;健全人才成长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洛阳造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超级拖拉机Ⅰ号”进行田间作业试验 记者 潘郁 摄

  畅通“四个通道”,让一项项业界先进技术和产品在河洛大地孕育、成长。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2亿元,增速比上一年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9%。

  下一步,我市将实施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铜合金新材料、高铁轴承等省创新引领专项重点突破,在5G通信连接器、工业机器人、矿山成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做好创新发展大文章,洛阳高质量发展必将迈上新高度、实现新跨越!(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张炜)

来源: 洛阳网-洛阳日报    2020-03-27 09:13 [ 责任编辑: 王亮亮(见习)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