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团抵达黄河入海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入海口——采风团从出发的一刻起,目标就指向这里。

  由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活动,1月13日上午抵达黄河入海口。

  一个地名,一幅照片,一个景区,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个会“生长土地”的地方——随着采访的进行,黄河入海口的概念在记者的脑海中不断明晰、不断丰富。

  在采风活动方案中,黄河入海口只是数十个要采访的地方之一。资料显示,它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是军事家孙武故里,也是胜利油田崛起地。

  在网上搜索“黄河入海口”时,会看到不少“黄蓝交汇”的照片:黄色的河水流入蓝色的大海,交汇处黄蓝分明,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向着海洋深处延伸。有的照片中还可看到,一两条小船游弋在交汇线上,美得令人心驰神往。

  网上很多关于“黄河入海口”的文章,将其作为一个景区来推介。记者在高德地图APP中搜索“黄河入海口”,最终被导航到的地方名叫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从旅游区游客中心出发,沿着一条芦苇夹道的柏油路行驶十几公里,到达远望楼。远望楼是玻璃幕墙观光建筑,兼有候船、餐饮等功能。远望楼东侧横卧一块巨石,上镌“黄河入海口”5个大字。远望楼北侧就是黄河河道,略显浑浊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甚至有些波澜不惊的感觉。岸边有几个钢铁结构的码头,地面上结着厚厚的白霜。景区值班人员介绍,这里离真正的入海口还有10多海里,乘船才能到达,但冬季游船停运。一名当地游客说,黄河水太大或者太小,这段河道都不能行船,就算本地人也不是都有机会看到“黄蓝交汇”的景象。

  带着些许失落的心情从远望楼折返,途中看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巨型宣传牌,记者了解到这里还是一个自然保护区,黄河入海口是保护区的两大区域之一。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共记录野生动物1524种(包括陆生动物和海洋动物),共有各类植物393种(含变种)。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中心旁的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据说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鸟类博物馆,共展出包含丹顶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在内的1400余件标本。记者一行走马观“鸟”,颇有目不暇接之感。

  除了保护濒危珍稀鸟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另一使命是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资料显示,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年均造陆数万亩。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入海口位置也不固定。1855年黄河改道经由东营入渤海,因此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历史不足200年。1855年至1985年间,海岸线平均向前推进28.5公里,每年推进约0.3公里。如今的河口形成于1976年,在人工控制下摆动范围小,淤积影响宽度也小,所以海岸线推进高达每年1.6公里。望着这会“生长土地”的神奇之地,记者不由感慨:年年黄河水相似,岁岁入海口不同。

  “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活动从龙门石窟出发,历时近1个月,行程1万余公里,采访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实现了四大石窟的“时空对话”;在西宁、敦煌、兰州、大同等4个节点城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或座谈会,发布了沿黄九省(区)省会城市党报和重点城市党报全媒体旅游宣传联盟倡议;领略了上游的“天下黄河贵德清”(青海海南)、“天下黄河第一湾”(宁夏中卫)、大河冰封“顿失滔滔”(内蒙古包头),中游的“天下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下游的“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入海口)等壮丽景观。

  昨日,龙门石窟、洛阳日报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采风活动到此告一段落,但弘扬石窟文化、黄河文化的工作不会停息。(洛阳日报记者 杨建安 陈占举 通讯员 李明博 文/图)

来源: 洛阳网—洛阳日报    2020-01-22 09:24 [ 责任编辑: 王亮亮(见习)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