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分别半个多世纪 64位老人回洛共赴“青春之约”

老同学,一眼就认出了你

  近日,一场特殊的同学会在洛阳理工学院举行,64位平均年龄约80岁的与会者,带着属于他们的时代记忆,穿越时空,重返青葱岁月。60年前,他们在洛阳求学相识,毕业后响应号召,纷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现在,他们霜鬓华发,从四面八方赶回母校,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相逢

  分别半个多世纪,他们一眼就认出彼此

  近日的一个清晨,一位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陆续走进洛阳理工学院办公楼,脸上的皱纹间尽是藏不住的喜悦与期盼。他们是来自新疆、四川、广东、湖南、山东以及河南多地的该校58级校友。其中,年龄最大的已83岁,最小的也有77岁了,平均年龄约80岁。

  “王丙丁!”“刘长水!”“赵全喜!”……三三两两的人群中,不时传来小小的呼喊声,没有铺垫、没有寒暄,四目相对的同时,他们就能确认:没错,就是我记忆里的那个人!随即,双手便紧紧握在了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79岁的姚贵兴从乌鲁木齐赶来,他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上学时的好兄弟——毛修家。“毕业一别,有57年没见了吧?”姚贵兴说,当年走得急,来不及好好说声“再见”,心里一直有遗憾。

  说起来,姚贵兴和毛修家从小学六年级就认识了,俩人还一起经历了初中、高中。1958年,从三门峡迁至洛阳的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后与洛阳大学合并组建为洛阳理工学院),公开招收500名学生。俩人一起报名、考试,有幸成了该校迁至洛阳后的第一批学生。

  1961年毕业后,姚贵兴被分配到新疆工作,毛修家留在了洛阳。“当时没有电话,距离遥远,写信也不方便,就渐渐断了联系。”姚贵兴说,没想到,近60年过去,还能找回当年的好兄弟。

  拿出放大镜,瞅瞅老同学

  回忆

  艰难岁月中,他们收获友情、遇见爱情

  同学会现场,有几位老人特意带来了当年上学时的照片,79岁的李万喜老人还带来了珍藏的学生证和毕业证书。大家围坐在一起,翻看泛黄的老照片,说起曾经的点点滴滴,仿佛回到了60年前年轻时的模样。

  ●一双小红鞋,让他念念不忘

  78岁的陈国义住在郑州,收到同学会通知的时候,他特意问了一句:“付秋霞去吗?”在他心底,有个藏了几十年的“小秘密”——

  1960年,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陆浑水库建设,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只能步行前往。往返要几十公里的路程呢,不幸的是,陈国义的鞋子早已磨破,囊中羞涩的他没有钱买新鞋子。正发愁的时候,付秋霞送给他一双自己的小红鞋。20岁的陈国义把红艳艳的女鞋穿在脚上,不但没有觉得难为情,心中反而满是感激。

  同学会上,听陈国义讲出这段经历,付秋霞笑呵呵地说:“记不得了。”她慈祥的笑脸上,皱纹轻轻舒展,眼神中却透出一丝羞涩。陈国义依然坚持:“你对我有恩,我永远不会忘。”

  ●毕业不分手,他们相伴一生

  当年在校园里第一次遇见胡秀珍,丁章道就记住了这个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她文静腼腆,笑起来好看。”同学会上,81岁的丁章道带着80岁的胡秀珍从深圳赶来,在同学们的打趣下,讲起了当年的爱情——

  “不送礼物,也不看电影,我们谈对象就是一起学习、进步,悄悄关心。”丁章道笑着说,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到来,学校的伙食标准有所下降,每人每天早上、晚上各半个馒头,中午一个馒头,胡秀珍怕他吃不饱,总是省出半个馒头给他。

  毕业时,胡秀珍被分配到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现一拖集团),而丁章道被分配到了远在广西的柳州水泥厂。面对离别,两人没有选择分手,而是向组织申请了登记结婚,并从此开始了分居生活。幸运的是,1964年,随着工作调整,两人先后调入株洲玻璃厂工作,从此再也没有分开。

有老人带来了当年同学们的合照(翻拍图片)

重聚首,再来张大合照 智慧 赵燕昌 摄

  期盼

  洛阳高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一共来了64个人,我也没想到,还能再见到这么多同学。”昨日,谈及这场同学会,83岁的孙玉堂老人十分感慨。他是同学会的组织者之一,也是与会者中年龄最大的。

  为了这场同学会,孙玉堂和洛阳的几名老同学忙碌了一个多月,还得到了洛阳理工学院的大力支持。在学校的安排下,老人们走进曾经的校区(现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徘徊在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教学楼(现洛阳理工学院附中主教学楼)旁,许久不愿离去。

  采访中,谈起当年的青春岁月,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这个信念,当年20岁左右的冀西照、王丙丁等一大批同学,远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并在那里扎下了根;因为这个信念,禹运川、孙乐其、王义祥告别家人,毅然入川……

  “洛阳的变化真大,学校的变化真大。”同学会接近尾声,老人们也说出了心中的期盼:愿咱洛阳的高校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洛阳晚报记者 智慧 通讯员 赵燕昌 文/图)

  相关链接

  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

  知青档案资料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获悉,为真实、生动地记录和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馆藏,市档案馆拟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知青档案征集活动。

  此次档案征集的范围为:各级党委、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各类知青会议文件,反映知青生活的各种报刊、文件汇编等资料;知青在工作、生活中保存下来的画册、宣传画、标语、书信、日记、笔记、手抄本、志愿书、倡议书等实物;以上山下乡为背景的回忆录、传记等文艺、学术作品及原稿等。

  此次征集采取自愿捐赠的方式,征集的档案将永久存放于市档案馆并为捐赠者颁发收藏证明、证书,并尊重捐赠者意愿决定是否向社会开放。捐赠者享有优先利用权,可随时优先无偿查阅利用捐赠档案。

  如果您愿意捐赠相关档案资料,可将资料发送至电子邮箱lydajbglyk@163.com,也可邮寄至洛龙区通济街32号,还可直接送达。如有疑问,请拨打电话0379-65937381咨询。(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段卉辉)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2018-05-25 11:49 [ 责任编辑: 崔利利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